揭秘基金经理非法获利:内幕交易、老鼠仓,金融市场的“暗流涌动”
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曾想过,那些在电视上光鲜亮丽的基金经理,他们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看看那些基金经理是如何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利的。
内幕交易:权力的游戏

内幕交易,听起来就像是电影里的桥段,但现实中的确存在。比如,北京董某和袁某的内幕交易案。董某是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袁某则是这家公司收购某科技公司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在掌握内幕信息的过程中,袁某将信息泄露给了董某,两人约定共同出资,由董某负责股票交易操作。
从2016年10月至12月,董某使用本人及实际控制的他人证券账户大量买入该上市公司股票,涉案金额高达2300余万元,非法获利400余万元。最终,董某和袁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老鼠仓:暗度陈仓

如果说内幕交易是权力的游戏,那么老鼠仓就是暗度陈仓。老鼠仓,顾名思义,就是基金经理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开设的“秘密账户”,通过操纵市场,非法获利。
信达澳亚基金的李淑彦就是这样一个“老鼠仓”高手。他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涉嫌向他人泄露基金组的未公开交易信息,并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最终,李淑彦被处以140万元的罚款,并被要求卸任所有在管产品。
浦银安盛:违规操作,亏损700万

浦银安盛基金的前基金经理许文峰,也因为“老鼠仓”违规操作,被处以153.82万元罚款,并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他在2020年7月31日至2023年3月14日期间,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基金产品个股仓位、候选标的等未公开信息,控制使用多个证券账户与相关基金产品进行趋同交易,合计亏损达700.03万元。
行刑衔接:重拳出击,守护投资者权益
面对这些金融市场的“暗流涌动”,监管部门采取了行刑衔接的严厉措施。最高检与证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证券犯罪的指导性案例,对内幕交易、老鼠仓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专家指出,破局之道最重要的是行刑衔接,资本市场犯罪,不但要缴罚款,还要罚到倾家荡产。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以及民事赔偿相结合的立体化追责,对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更加具有震慑力。
投资者:警惕风险,理性投资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案例提醒我们要警惕风险,理性投资。在投资过程中,要关注基金经理的背景、业绩、管理风格等因素,避免盲目跟风。
同时,投资者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追究违法违规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投资环境,让我们的投资之路更加稳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吃瓜网 - 吃瓜爆料|热点黑料|网红大瓜|独家爆料 » 基金经理非法获利,揭秘金融领域内幕交易黑幕